《讀者》敲響轉型前奏:《上海外灘》專訪讀者出版集團董事長馬建東
摘要:8月中旬,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書記、區長杲云前往讀者書店上海旗艦店調研,讀者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建東在書店與之親切交流。調研結束后,馬建東董事長應約接受了雜志《上海外灘》記者的專訪,本文節選自專訪報道《<讀者>敲響轉型前奏:讀者出版集團在外灘開設首家集合概念店》。
8月中旬,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書記、區長杲云前往讀者書店上海旗艦店調研,讀者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建東在書店與之親切交流。調研結束后,馬建東董事長應約接受了雜志《上海外灘》記者的專訪,本文節選自專訪報道《<讀者>敲響轉型前奏:讀者出版集團在外灘開設首家集合概念店》。
2018年8月14日下午,中共黃浦區委書記、區長杲云前往讀者書店上海旗艦店調研時,饒有興趣地參觀了讀者“雜志橋”、“絲綢之路”長廊、懷舊閱讀區,聽取了書店集文創、展覽、休閑、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發展定位介紹。杲云指出,黃浦區是上海書店最集中的城區之一。近年來,很多個性書店先后選擇在此落戶,相關職能部門、企業集團要為它們的經營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幫助,不斷滿足廣大讀者對于多元文化的需求。
中共黃浦區委書記、區長杲云前往讀者書店上海旗艦店調研,讀者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建東在書店與之親切交流。
作為讀者品牌全國第一家集合概念店,讀者書店上海旗艦店在設計風格、空間陳設中融入了大量新的元素,將品牌形象氛圍化、具象化、場景化。這里既是一家書店,也是一本可閱讀的立體的雜志,更是一處讀者印象的體驗館。書店選址外灘九江路230號大生大樓的一層,面積約為550平方米。這座始建于1919年,竣工于1920年的大樓,曾是近代實業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辦公樓,展示著老上海的面貌和風情。
調研結束后,讀者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建東應約接受了本刊記者的獨家專訪。
身處西北的讀者傳媒,并沒有偏居一隅,反而居安思危,來到上海布局和發展,怎樣融入到上海這個大都市的文化氛圍中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馬建東說,一家外地企業要來上海之前,必須先對上海文化有深度的了解和歸納。不同的文化土壤上所培育的文化是有差異的,企業的戰略要具有針對性。
讀者書店上海旗艦店海派文化走廊
馬建東對上海非常欣賞,經過多次的考察和分析,他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
一是他認為上海的各方面都蘊含著很強的創新意識,在文化方面,各種新興文化現象都是首先在上海出現,引領文化的方向,《讀者》需要在上海的創新路徑上,利用它的創新成果來提升企業發展水平。
二是上海的文化發展水平是一流的、頂尖的,對整個行業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蹲x者》作為文化領域的翹楚之一,來上海發展有利于推動企業更好地做強做大。
三是上海的城市文化中有濃厚的責任意識,《讀者》作為一個大型企業,需要更加強化責任感,這樣才能夠讓《讀者》文化化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才能讓員工更加有動力,管理更加有目標,發展更加有方向。
四是上海有著很強的人才觀念,海納百川的包容氛圍,使得這里聚集了許多高層次的人才。未來《讀者》的發展愈來愈需要更多的人才,在上海這個高人才平臺上,讀者品牌要吸收并搭建自己的隊伍,引進面向世界的國際人才。
最令馬建東欣賞的是上海強烈的契約意識。他認為,這次不遠千里而來,這種契約精神給了他很大的信心。契約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基礎,有了契約的保障,企業發展才會長久。
讀者書店上海旗艦店所在地大生大樓百年老墻面前的消費區
“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專門的時間去讀書,沒有拎著書的習慣,都是拿著手機,閱讀大多是免費的。”馬建東說。他感到互聯網對人們閱讀的影響,尤其是對90后、00后等新一代的影響是巨大的。面對新的群體,需要新的方法。不是簡單地把紙質圖書變成電子圖書,而是要把精神、靈魂等化作人們需要的產品去供給。
在探尋變革的道路上,馬建東認為辦刊需要一種開放意識,辦出自己的特色。《讀者》雜志一直被讀者公認為“心靈雞湯式”的刊物。《讀者》的編輯們努力用最符合人類心靈需求的、靈魂供需的作品來撫慰人們的情感?!蹲x者》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文化這兩個基礎之上,將以更加柔軟的身段,更加貼近需求的姿態,吸引每一位讀者。
面對新時代,如何打造一個全新的《讀者》?
“未來的《讀者》既可能是一本雜志,也可能不是一本雜志。”馬建東說。
未來的《讀者》將利用更先進的手段、更年輕的人才,打破以往的“壇壇罐罐”,發展創新。《讀者》將以現代意識、未來感、數字化、平臺感這幾個方面為核心,把最廣大人群的消費轉變為最廣大人群的參與。此次在外灘開設集合概念店的舉措,被馬建東稱為轉型的前奏,讓人們靜候新《讀者》的佳音。
責任編輯: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