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向您遞上一張“文化名片”
一座座石窟里,古老文化插上“數字翅膀”煥發生機;一枚枚簡牘里,看兩漢風云觀絲路千年;一本本雜志里,流淌著讀者40年的時光和情懷……這些鮮活的文化符號,讓“甘肅名片”更加亮眼、更有分量。
文化是國家的根、民族的魂。甘肅擁有深厚的歷史資源,擁有眾多璀燦瑰麗的文化珍寶。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考察時,第一站就來到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這既是對甘肅深厚文化底蘊的重視,更是對甘肅弘揚文化瑰寶、堅定文化自信的激勵和鞭策。兩年的時間里,全省上下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在守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不斷弘揚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磅礴力量。今天,演播室請到了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教授張景峰,為我們解讀甘肅文化名片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敦煌和嘉峪關兩地的文物守護者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守初心、擔使命,在保護與修復中讓傳統文化綻放光彩。敦煌研究院2020年底投運的國家首個多場耦合實驗室,可以模擬零下30℃到60℃的溫度,10%到90%的相對濕度,以及風、雨、雪、光照等一年四季的各種氣候條件,推進了敦煌文化遺產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的轉變。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同樣運用在嘉峪關長城的保護中,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通過氣象監測、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等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各種危害因素對長城造成的破壞。截至目前,嘉峪關市對嘉峪關關城和境內43.6公里的長城實施了搶救性保護修繕,解決了長期危及文物本體安全的病害因素。
在紙張面世之前,中國人利用竹簡與木牘作為書寫載體,這兩種材料合稱為“簡牘”。我省處在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自1907年以來,共有8萬多枚簡牘出土,其中又以漢簡為最,總量達7萬多枚,占全國出土漢簡總數的80%以上。甘肅簡牘既是我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興盛的實物佐證,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甘肅簡牘博物館也采取多種形式向社會公眾弘揚簡牘文化、展示簡牘價值。
自1981年創刊以來,《讀者》雜志已經走過了40年的歷程。40年來,這本雜志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在堅守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內核不變的前提下關注社會現實、不斷適度微調,使內容更好地適應受眾的閱讀需求。如今,《讀者》雜志已經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名牌期刊,月發行量長期位居全國第一,累計發行超21億冊,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我們傳承經典,創新也同樣重要。在“讀者晉林工作室”,書本有了“不一樣的打開方式”,這里的書本既能讀又能“玩”,閱讀方式的創新,讓紙質書在當今的數字化大潮中贏得了讀者,讓讀者能夠沉浸其中。
來源:新甘肅客戶端、視聽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