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創刊四十年,讀者共同見證時光不凡
《讀者》——承載了幾代人青春記憶,書寫了無數人生故事。
它像一把鑰匙,輕輕一轉,開啟無數人的回憶大門。
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是它,告訴我們世界是什么模樣。
在這里,我們遇見了霍金、愛因斯坦、查理芒格,了解到“人工智能”、“蟲洞”和“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結識了梵高、齊白石、貝多芬等各個領域的藝術大師,才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作業和考試,還有閃閃發亮的夢想和遠方。
懵懵懂懂的青春期,也是它,用溫馨、有愛的故事,給我們補上了一堂“愛的教育”。
每本《讀者》,都是我們理解社會、讀懂人生的一扇窗戶。
文學、音樂、影視、思想、娛樂、科技、藝術、體育……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它擴展了我們每一次眺望世界的深度和廣度。
就像一位讀者說:它的陪伴,照亮了我們敏感孤獨的成長歲月。即便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也能感到內心富足,精神充實。
2021年,是《讀者》40歲生日。
回首它一路走來的印跡,會發現它的發展和壯大,與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成長緊密相連。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一片文化荒漠上,《讀者》宛如一顆青青小草,悄然冒尖。
▲創刊號叫做《讀者文摘》
那時,父輩正青春。《讀者》就像一位見多識廣的人生導師,幫他們打開了眺望世界的窗戶:
有哲學家培根帶你探索“愛情真諦”的《論愛情》;也有與時俱進的教你《怎樣自學英語》;還有充滿時代印痕的《生男生女早知道》……
那時,我們正年少。《讀者》不止是手邊的作文寶庫,也是心靈成長的伙伴。
它用靈動溫情、詩意智慧的文字,如春風細雨般,給了我們黑暗里的曙光、困境中的鼓舞。
它不止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大眾雜志,更是一方凝聚了中國人的根與魂的精神凈土。
這也是為什么,一位上海讀者堅持訂閱33年。即便書頁已泛黃,仍把它們當做傳家寶來收藏。
▲讀者家中雜志實拍
《讀者》用40年的默默耕耘、40年的雋永深情,向所有人傳達了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
哪怕再過100年,1000年。紙媒不死!好內容永遠不過時!
在上海外灘一間實體「讀者書店」里,有一個特別溫暖的角落,寫滿了大家對《讀者》的愛。
▲滿滿一面墻的手寫卡片
不少人呼吁:希望《讀者》可以出一版紀念合集,讓我們得以重溫那些早已絕版的文字和故事。
大家都知道,想要找一份去年的報紙就夠難了。把40年前的期刊雜志找出來重新出版,談何容易!不過,凡是總有例外。
《讀者》編輯部聆聽到大家心聲以后,做了個激動人心的決定:從40年近千本雜志里,選取了代表《讀者》風采、時代印記鮮明的6本雜志。
組成了這套《讀者》雜志40周年紀念刊合集。
一共6本,分別是:
1981年《讀者文摘》創刊號;
1993年正式更名為《讀者》的7月刊;
2000年1月,千禧年第一刊;
2006年,創下1000萬發行記錄的紀念刊;
2019年,寄予了總書記深厚期許的10月特刊;
以及2021年,創刊40年的“生日期刊”。
每本雜志都承載了一份珍貴的時代記憶。
因為它,文學愛好者們叩響了文學殿堂的大門,考上了心心念念的中文系。也是讀到它之后,無數人踏上了追逐夢想的征程。
長輩們重溫它,追憶飛揚的青春年華;80后、90后讀者回味它,仿佛回到無憂無慮的中學時光。得到心靈的凈化和滋養。
孩子們閱讀它,會驚嘆于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我們的祖國是以怎樣令人驚嘆的速度,變得富有、繁榮、強大。
名家美文、藝術人生、熱門話題、幽默漫畫、生活感悟……高水準文學作品,富有哲思的小故事,6本雜志里全都有。
把它放在家,老人孩子都會忍不住拿起來翻一翻。
搶眼的中國紅、鏤空數字函套裝,大氣雅致,讓人眼前一亮。
豐富有趣,給你心靈指引
豆瓣上曾有個懷舊話題:那些看著《讀者》長大的孩子,后來怎么樣了?
其中有個答案,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到現在還能全篇背誦。
那個20多歲的男孩說,說第一次看到《讀者》,是在同桌的抽屜里。借來看了一節課后,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那時他父母鬧離婚,自己成績也不理想,是普希金的詩給了他莫大的鼓勵,他說“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過去;相信吧!快樂的日子會來臨。”
讀《母親的賬單》,了解到生活的不易;讀《向中國人脫帽》,懂得了身為中國人要挺起脊梁。
讀張大千、章太炎、林徽因、魯迅……的名人故事,領略什么是文人氣節、什么是大師風骨。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中得到了莫大的鼓勵和勇氣。
比如,不要在深夜里,也不要情緒激動的時候,做任何決定。因為很大幾率,事后會懊悔不已。
比如,任何人的歸宿都是自己。你是怎樣的人,就會遇見怎樣的人。
還有不要輕易占便宜,所有便宜背后都是深坑。命運中饋贈的禮物,早就在暗中標注了價格。
這些樸實但實用的處世哲學,這套《讀者》紀念刊里全都有。而且是用淺顯、好讀、趣味的語言,寫進了一篇篇故事里。
孩子讀它,人生不容易走彎路。中年人讀它,心胸更開闊,滿滿收獲感。
紀念刊每本雜志都有11~13個欄目,有大師名作、有雜談隨筆;有社會熱點,也有情感思考……我的建議是,閱讀時大可不必按部就班。
就像《編輯部的故事》說的:真正的好雜志,就是隨時隨地拿起來,隨意翻開一頁就能讀的。
《讀者》就是這樣的雜志。隨手拿起一冊,任意翻開一頁就能讀得進去。不必在乎它是什么欄目,大人孩子都能讀出樂趣,讀出感悟。
成長困惑、青春迷茫、中年焦慮……甚至于老年人如何保養身體、療愈心靈,都能在書中找到解決辦法。
有溫度、有品位、有啟發
每一本《讀者》里的文章,都是從浩瀚如煙的名作中挑選而來。
僅僅是2021年9月刊這一本雜志里,就收錄了季羨林、葉芝、易中天、村上春樹和亦舒等大師級的經典名作。讓你的每一分鐘寶貴的閱讀時光,都能有收獲。
各大自媒體平臺爆火以來,編輯在挑選文章的時候,還會特別留意到互聯網上流傳廣、質量高的熱文。
讀一遍就有醍醐灌頂之感,對當代年輕人的投資觀、創業觀,都有助益。
它也是一份很好的“馬桶讀物”。每篇文章篇幅短,碎片時間就能讀。時不時,還會給你一些生活小靈感。
包羅萬象的高水準內容,帶你“環游世界”、開拓視野。
知名學者馬未都,帶你“翻閱故宮”,去看看人類文明的坐標。讀《伊斯坦布爾的氣味》,帶你領略大作家帕慕克和茨威格筆下的城市記憶。
北大才子周立文帶你去看《海子的故鄉》,一處風景一首詩,還原一個真實又詩意的海子。
如果你正在經歷戀愛、婚姻,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家庭、育兒等生活煩惱。
這套紀念刊里,就能讀到不同年代的婚戀觀和相處之道。有人說,美滿婚姻就如高手下棋,只要用好8顆棋子,就能平衡得失。
也有人用真實的親身經歷告訴你,長輩的擇偶標準,早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的婚戀觀。每代人的情感課堂都在不斷迭代、升級。
跨年閱讀帶來的體驗是,你將站在長達40年的歷史長河上,俯瞰整個社會、家庭、個人在時代浪潮中的碰撞、成長和思考。
它還能幫助你理解,為什么成年后,我們總與父母的意愿背道而馳。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獨立的路上,總感覺束縛重重。
失意時讀它,一掃惆悵和陰霾;迷茫時讀它,找到生活的方向。低谷時讀它,給你向上的力量。書架上放上一套《讀者》紀念刊,全家人的精神生活都變得豐富、有營養。家庭氛圍也會更格外溫馨、有愛。
裝幀精致,審美前衛
封面裝幀就格外醒目:四周大量留白,中間一幅圖畫,上方印著大大的讀者兩個字。十米開外,就能從一眾花花綠綠的雜志期刊里,一眼認出它。
疏朗端方的三欄排版,圖文并茂,內容充實。視線不容易跑偏,閱讀起來省眼力。
一張張高清紀實照片,全都是全彩、精印,給你畫冊般的視覺體驗。
隨時拿起來閱讀,都有一種歲月靜好的氛圍感。周末閑暇時讀一讀,放松身心,愉悅大腦。晚上睡前讀一讀,撫慰心緒,睡個好覺。
這套40周年紀念刊,機會難得。
你能探悉時代的脈搏,從6本雜志上看到一幅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40年來的生活畫卷。
如果你對社會心理學、文學藝術、科技變遷……等感興趣,這套紀念刊都是一套不容錯過的品質好書。
喜歡閱讀又念舊的你,一定不要錯過。
來源:微信公眾號“十點懷舊金曲”